落后地区的基层工作几年,让他们亲身地,充分地了解中国底层的面貌,让他们明白,举国之力供养他们成才的人里,有很大一部分是过着怎样的生活在供养他们。”
“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,我们只能如此。到了高中,就不是义务教育了。初升高的选拔考试,必然会淘汰掉很多学生,甚至是一半以上。高中生的素质下限,相比初中,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。所以,在现阶段的教育改革中,高中阶段的培养重点在于,学生的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。具体来说,包括四大数学思想,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总结,实事求是、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,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的哲学流派,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、政治经济学基础,各方面前沿科技的介绍,各学科、主要行业的作用和意义,以及,通过语言文字将这一切到位表达的能力。所谓到位,就是既准确完备,又不浮夸造作,可以对应数学里的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。”
“在这个阶段,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总结力,其次是发现问题的能力。16到18岁,既可以说已经成年了,也可以说是即将成年,在生理上属于成教的范畴,同时也是一个人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初步建立的时候,三观怎么建立?显然是建立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。这个过程,就是不断总结的过程,也是一个随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,自然而然产生质变的过程。即使学校不教,也会形成,但形成的结果如何,就恰恰是教育的结果了。而发现问题的能力,无论是在前沿科学研究中,还是各行各业的技术革新中,都是必不可少的。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能力的重要性,并且进行培养,但在有限的条件下,就不必强求了。这种能力,在考试中并不能直观地体现,却是对知识的掌握达到出新的关键之一,三年积累的差距,很可能就是考不考得上大学的分野。”
说到这时,毕文谦情不自禁地感慨了一声。都说高考是决定命运的一场考试,事实上,这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——这个年代的中国,论竞争的惨烈性,高考并不算什么,参加高考的资格,读高中的资格,中考,才是中国最透明的天花板。中考首先就不是全国统一考试,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根本连中考都不参加,要么去了职高,甚至直接参加了工作,这一切,看似和学生的成绩有关,实际上却是另一回事儿。
如果今晚坐在控制台前的人是黎华,说不定自己就会讲一讲这个问题了。
然而,入眼的人,是小晓琳。
“小晓琳,总而言之,我说的这些,都只是在国家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,可能达到的教育期望。既有许多不得不做的妥协,也有一点儿好高骛远的理想化。毕竟,这些教育思路,虽然是对的,在城市,特别是大城市里有可能能够良好执行,但在条件落后的乡镇、农村,就有些不切实际了。可农村人口,占据的才是多数。你说是要提纲挈领地谈,这就是提纲挈领,和教材的实际编撰几乎没有直接的关系,大都是不同阶段的教育方针的指导思想。新教材的编写,不应该在原则上违背这些方针,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。我可以负责任地说,一旦我们有条件把9年义务教育变成12年义务教育了,那整个教材体系,就必然需要重新制定。”
“除此之外,我们还需要保证普通学校的体育课的落实。在现有科技水平下,人的精神并不能脱离躯体,大脑的发育是整个身体发育的一个环节,规律的作息和运动量的保证,对于智力的发育,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的重要因素。最后,还有一个现在解决不了的问题——营养。身体发育时期,营养充足,是智力充分培养的先决条件之一。我希望在将来,学生在学校里的吃饭问题,能够得到充足的供应,不要求精致美味儿,而是结构合理,份量管饱。很显然,我们现在无能为力,那就退而求其次,针对非城市学校制定成绩换食品的加餐计划,每一个学校,每一个年级,每个月,进行一次内部月考,成绩排名前列的学生,由教育系统拨款每天供应一份加餐,可以是一个面包,或者一个花卷,或者一个馒头,一杯牛奶,或者一杯豆浆,或者其他因地制宜的食物。并且,以省为单位,根据每年高考的成绩情况,分配每个县享受的加餐名额数量。现阶段我们照顾不了所有人,能做的,只有如此。一句话,用成绩说话,各凭本事。”